①二苯甲酮类化合类:
是早期使用的紫外吸收剂,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羰基与羟基形成分子内氢键,构成一个螯合环结构。在吸收紫外线后,内氢键发生振荡,稳定的螯合环打开,将吸收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,另外分子中的羰基会被吸收的紫外光能所激发,生成烯醇式结构的互变异构,这也消耗了一部分能量。价格比较昂贵所以在市场上运用很少。
②水杨酸酯类:
水杨酸酯类紫外线吸收剂分子中也有内在氢键,开始时对紫外线吸收能力较低,且吸收的范围窄(小于340nm),但照射定时间后,吸收逐渐增大。这类吸收剂熔点较低,易升华、吸收系数低,因此运用较少。
③苯并三唑类:
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的作用原理与二苯甲酮类相似,应用范围有限,可采用高温高压法处理到涤纶上,但若要应用于锦纶、羊毛、蚕丝和棉织物上,需要在分子中接上适当数量的磺酸基。
④三嗪类:
吸收能力较苯并三唑类强,其缺点是与高聚物的相容性差,整理后织物易着色。
⑤有机镍类:
常把它归类于猝灭剂,有机镍吸收剂的吸收能力较低,当有机镍聚合物分子接受紫外线光照的能量被激发成为激发态,当紫外光失去后,又由激发态回到基态,把紫外能量转化为低能量的光谱散发。从而减少了紫外线的透过率。有机镍吸收剂可与部分纤维织物在定条件下能形成螯合物络合体,但往往有颜色,使用有局限。
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840号